-
江苏大地铺陈自然资源支撑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4-06-25 16:17:50,阅读次数:95 进入6月中旬,全省小麦机收面积已达3585万亩,烘干粮食近700万吨,夏粮总体实现颗粒归仓,丰收在握。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江苏这片占全国国土面积1.1%的土地,粮食总产已连续10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扛稳了粮食安全重任。
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守的是老百姓的“生命线”。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张国梁表示,江苏自然资源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自然资源工作重要论述,扭住“争当服务保障江苏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这个目标,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有力保障“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
要素保障护航,强力支撑经济回升向好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江苏“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在肩,自然资源部门作为重要的资源要素保障部门,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责无旁贷。为全面提升资源要素保障质效,江苏扎实开展要素保障“护航行动”,制定出台用地用海要素保障“十六条”措施,去年全年批准用地36.65万亩、用海4.37万亩,同比增长13.4%、19.1%,全省各级重大项目实现“应保尽保”。
“以前是企业拿项目去申报土地,如今我们只要专注好企业自身,土地就会主动‘送上门’,我们愿意在这样优良的营商环境中扎根发展。”江苏拓米洛高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对企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为解决先进制造业优质企业用地难,昆山创新实施“数据得地”快速供地机制,利用数据模型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常州天宁汽车智能零部件产业园占地280亩,在规划初期,自然资源部门通过前期调查,为园区量身定做了研发、工业、商业用地面积占比为70%、15%、15%的复合用地,使得园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服务链、供应链等全产业链服务体系。该产业园发展是江苏探索土地复合利用新模式的有益实践,入选江苏省十大工业用地节地模式(技术)先进典型案例。
服务创新,在江苏自然资源部门遍地开花。在用地审批方面,平均用时从7.3天缩至6.5天,连续3年在自然资源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中位列第一档次。同时,江苏出台临时用地管理、光伏发电产业用地管理、产业园用地提质增效等系列文件,多措并举优配置、提效益。
全省现有一二三类产业园1104个,产业园面广量大,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也相差甚大,部分园区还存在低效用地面积较多、容积率偏低、产出效益不高等问题。省自然资源厅开发利用处处长鲍志良介绍,去年以来全省开展产业园用地整治提升试点工作,通过提高新上工业项目容积率、实施存量用地改造、探索用地功能转换,总结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路径,该项工作被省委改革办评为制造强省建设改革创新案例。去年全省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21.97万亩,南京、苏州、无锡、常州4个城市列入全国首批43个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工作进展全国领先。
成功创建15个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节约集约利用江苏经验在全国推广。自2014年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考核制度以来,江苏充分发挥考核“风向标”“指挥棒”作用,通过不断深化工业用地供应方式改革,推进存量用地提质增效,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矿产和海域资源配置,推动全省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严守耕地红线,建设“大国粮仓”
江苏“一山两水七分田”,全省国土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仅0.72亩,约为全国平均水平一半。近年来,面对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江苏坚决扛稳耕地保护政治责任,不断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耕地保护,为建设“大国粮仓”贡献江苏力量。
“天地图·江苏”探索建立省市县多级协同数据更新模式,上榜2023数字江苏建设优秀实践成果“十佳案例”;建成“慧眼守土”综合监管体系并在全国首创国土资源综合动态智能监管,形成全省耕地管理“一张图”,让耕地红线有了“高压电”和“云管家”……通过强化科技赋能,在一个底板上实现数据共享、“多田套合”,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划定、管控、保护、质量建设和布局优化调整提供信息化支撑,实现“全过程、精细化、动态化”的闭环管理,全面提升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水平。
严守耕地红线,确保“良田粮用”,江苏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处长王黎明介绍,为充分调动各级责任主体的积极性,江苏省连续7年开展耕地保护补偿激励,省级每年投入1亿元,对耕地保护成效突出的乡(镇、街道)给予200万元资金奖励。
村庄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江苏全面启动高水平村庄规划编制,强化技术指导、人才支持、制度保障,相关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有红色文化、有生态基底,宝应县西安丰镇太仓村以往产业薄弱。2021年,省自然资源厅启动规划师下乡活动,专业规划师团队通过驻镇驻村跟踪式、扎根式、陪伴式、基地化服务,决定立足太仓村独特的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带,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组团发展。宝应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科科长王勇说:“通过本轮规划,太仓村环境显著提升,还新增近百亩耕地,走上了乡愁能留得住、产业能给老百姓致富、生活和工作都能两头兼顾的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保护修复,探索“绿色优势”价值实现
位于扬州市邗江区的北湖湿地,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的源头区——邵伯湖的西岸,这里是鸟类南北迁徙的重要通道,也是江淮生态大走廊入江区域重要的过水性湖泊,直接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江清水向北送的水质安全。这里曾存在湖面萎缩、水系连通性下降、局部水质污染等突出生态问题,如今邵伯湖西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入选“中国山水工程”首批典型案例。
近年来,江苏以山水工程等6个国家级保护修复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土地、矿山、海洋、湿地保护修复。国家矿山示范工程完成矿山生态修复面积1.4万亩,南京汤山矿坑公园入选自然资源部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全省在采矿山中绿色矿山建成率达84%。盐城国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完成建设任务,修复滨海湿地超1550公顷。圆满完成浒苔绿潮防控、互花米草治理任务。连云港市连岛入选首批“和美海岛”。20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试点和16个省级示范项目全面开工建设。
潘安湖位于徐州市贾汪区,原为采煤塌陷地。潘安湖湿地公园建成前,该区域良田废弃、杂草丛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江苏通过持续推进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变“伤疤”为“生态绿地”,并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成为全省推动生态产品供给增加和价值实现的缩影。
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处处长吴飞介绍,自江苏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以来,在国家级试点层面,苏州市吴中区和江阴市两个国家级试点地区综合运用遥感等多种技术手段,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生态产品调查、核算、监测的技术体系。在省级试点层面,各地深入探索具有区域示范效应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拓宽丰富自然资源领域“两山”转化的路径。
“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支撑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严守耕地保护和能源安全底线,系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为奋力当好服务保障江苏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交出‘走在前、做示范’的自然资源答卷。”张国梁表示。
-
相关、相似的资讯
- 江苏39个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2024/06/25
- 我省进一步部署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2024/06/25
-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座谈会召开2024/06/25
- 向着科技强国不断前进2024/06/24
- 增强纪律意识 锤炼坚强党性2024/06/24
- 热门关注
-
-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1840年...
- 江苏绘就建设高水平知识产权强省蓝图来源:中国江苏网“我省正处于从知识产权大省向强省跨越的攻坚期、落实强省建设总...
- “两聚一高”新风景 江苏代表团对外开放团组会议吸引中外媒体图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江苏省代表团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举行。新华报...
- 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常态化右图全国政协委员唐川平在驻地将废旧报纸塞进废纸爱心屋。他认为垃圾分类看似简单...
- 10余省份省部级官员密集调整,有这几个特征中新网北京4月3日电(记者阚枫)3月以来,省部级干部人事调整密集,按照公开报道,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