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五金制品行业协会
知识产权保护POIPRS会员登录JOIN US联系协会CONTACT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热点

数说江苏75年|接续奋斗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发布时间:2024-10-08 10:07:17,阅读次数:129 更多

【数据】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100元”到“超5万元”

从1951年到2023年,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1951年,江苏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99.6元。1954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元。2023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674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至63211元,比2012年增长了11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488元,比2012年增长了151.3%。

百姓手里的钱越来越多,居住条件也越来越好。2023年,江苏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44.1平方米和60.9平方米,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加了38.4平方米和51.2平方米。

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75年来江苏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23年,全省共有卫生机构39543个、床位57.9万张、卫生技术人员74.3万人,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3倍、3.7倍和4.3倍。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卫生健康支出高达1382.3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023倍。2023年,江苏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8.7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6.8张,每万人拥有执业医师数34人,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解读】从“吃饱饭”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人民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收入水平实现跨越式攀升。

“75年以来,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体现在收入水平的提升上,还体现在消费水平、安居水平、医疗健康水平等各方面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上。纵向来说,75年来,江苏人民的收入、住房、医疗保障水平都大幅提高;横向来看,75年来,江苏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在全国的排名也不断提升。”南京财经大学教授张为付表示。

回溯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一穷二白,江苏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是吃一口饱饭的基本需求。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改革开放前,我省城乡居民收入虽在增长,但总体徘徊在较低水平。“改革开放之后,江苏城乡居民收入进入一个快速增长阶段,靠着政策支持和大家的辛勤劳动,全社会开始大步向富裕迈进。”张为付以农村为例分析,上世纪80年代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释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进入新世纪政策持续发力,居民实际收入实现大幅增加,“例如,2004—2007年间国家相继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实施种粮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实惠。”到2012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2133元,比2007年增长85.7%。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用“富民增收33条”等一系列保就业、促增收、惠民生的政策措施,让“百姓富”的蓝图逐渐变成现实模样。2023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674元,比2012年增长134.8%,年均增长8.1%,收入水平迈上新台阶。

“新时代,江苏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张为付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城乡居民收入都有较快增长,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江苏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2012年是2.37,2023年已经降至2.07,江苏成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小康,是中国人千百年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通过接续奋斗让“小康梦”照进现实。2021年,江苏宣布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小康答卷。

【故事】5次迁居,争取“福上加福”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邾长巷11号,这是姑苏区平江街道钮家巷社区居委会刚刚搬入的新址,在这个国庆假期愈发热闹起来。

“听说助浴点弄好了,我赶紧来看看,要把这个大好消息带回去!”71岁的王亿闵举着手机,把崭新的助浴点里里外外拍了个遍。她是邾长巷9号小区的居民小组长,小区里住的大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原先去的助浴点距离比较远,虽然社区会帮着喊车接送,但来回一趟依旧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如今在家门口,走几步路就到了!”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钮家巷社区地处街区核心处,0.37平方公里区域内古建老宅、古桥古井遍布,“百步之内,必有芳草”,增设助浴点这类看似简单的事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并不好办。

钮家巷社区居委会在办公新址显眼处设置了一面贴满照片的“福气墙”,“社区变迁”组团展示的5张照片,分别对应社区搬的5次家。

第一个“家”在钮家巷3号,画面里是一处粉墙黛瓦的沿街三开间平房,右侧两间是牛肉面店和烟杂店,最左侧就是社区居委会办公地,但没看到社区标识,大门旁“潘世恩宅”文物保护单位的铭牌清晰可见。据《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记载,1958年7月8日,苏州平江路街道成立,其下辖的大儒管理区即为钮家巷社区前身。后经多次撤并,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都在这里。

老照片勾起了王亿闵许多回忆。王亿闵记得,1996年从石路搬到平江路居住时,居委会就在钮家巷3号,但当时根本看不出是名人故居,因为除了居委会,其他房间里被隔成很多间屋子,住着“七十二家房客”,显得破败且杂乱。直到2006年底,潘世恩故居被列入古建老宅保护修缮计划,居委会才迁至西大园2-1号,原址所在地经过修缮保护成为苏州状元博物馆,免费开放至今。

此后,钮家巷社区居委会又搬了3处地方:2016年3月28日搬到建新巷17号,2018年4月1日搬到菉葭巷12-1号,今年8月28日又搬到了邾长巷。60、273、589、700、1400,是钮家巷社区居委会前后5个“家”的面积平方米数。地方越换越大,居委会承载的功能与服务也不断拓展延伸,从联络点到一站式服务大厅再到如今办事、助医、助餐、助浴、助娱样样齐全,成为古城生活日新月异的小小窗口。

“河街相邻、小桥流水,平江路还是小时候的样子,但住在里面的人都清楚,里面的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凤池弄在平江河岸西侧,与平江路隔河相望,周静英1954年出生于此,枕河而居整整70年。周静英告诉记者,除了社区居委会搬了5次家,还有一个“五”也让钮家巷社区居民津津乐道,那就是这些年来古城相继实施的提升人居环境“五个一”工程:“一块匾”(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一只桶”(古城居民家庭改厕工程)、“一口井”(古井老井治理)、“一根线”(古城架空线整治和入地工程)、“一幢楼”(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周静英至今难忘,当年93岁的婆婆用上抽水马桶时激动的表情。那是2011年,苏州决心实施城区居民家庭“改厕”工程,为仍在使用“马桶”的古城2万多户居民家庭“改厕”。周静英家一带依着平江河,是街区内地势最低洼的区域,改厕难度也最大。“要找到合适的地方建泵,摸清地下管网的情况,挨家挨户去沟通,遇到控保建筑肯定是先保护。”周静英印象深刻,等条件成熟来到她家施工,前前后后还花了半个月时间,实际情况总比预设的更复杂。“这么大的工程,老百姓没花一分钱,这就是我们的好日子!”周静英笑着说。

“去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考察时,说我们‘住在这里很有福气’。我们不仅要用心呵护好这份‘福气’,还要努力争取‘福上加福’。”钮家巷社区党委书记张英缨有切身体会,社区的服务定位要紧跟时代新需求及时迭代更新。在她看来,作为开放型景区社区,钮家巷社区当下要服务好“一老一新”,社区上了年纪的“老苏州”多、年轻的商户和游客多,这次搬迁“新家”更多考虑到了他们的需求。

邾长巷一头连着平江路,一头连着相门城墙景区、耦园等。咨询服务、停车服务、应急充电、急救药箱、饮水服务、爱心雨伞……钮家巷社区在门口设置了社区服务公示牌。这个假期,不少途经游客跟着导览走进社区,接一杯热水、借用洗手间,在庭院休闲角休憩一刻,与“老苏州”聊聊天,在“福气墙”前拍照打卡,沉浸式感受古城社区的福气。

热门关注
总访问量:1601818今日访问量:昨日访问量: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