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山:“最强县”求索共富“最优解”
发布时间:2024-10-10 08:07:11,阅读次数:148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
“农民的利益不能损失!”1984年,时任昆山人大常委会主任孙福贵的一句话,让参与开发区筹备的人们记忆颇深。彼时,“自费开发”尚为星火,动迁征地、“土地工”安置、开发费用吃紧等问题桩桩重压。
面对“一穷二白”的家底,昆山的领导干部“想破脑袋、磨破鞋底”,着眼于老百姓最关切的问题,加紧建公房安置百姓,踏勘丈量宁宽不紧,反复征询修改补偿方案……在开发区初建的日子里,再难再苦,动迁时答应老百姓的事儿终于件件实现。
及至今日,昆山早已经历一番“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巨变,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韧如初。所有的发展、拼搏最终都追问同一个旨归——如何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古往今来,世事跃迁,这一问题似乎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但换个视角,跨越四十载,从小县城迈步到大城市,昆山始终坚定有力的求索本身,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把“蛋糕”做大——因地制宜,扩宽富民增收致富路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如果想找寻昆山的“共富样板”,那么不妨先去土地上走一走,看看这个苏州曾经的“粮仓”,如今又长出了哪些新景象。
微型气象站、孢子捕捉仪等30多个农业设备实时监测田间“风吹草动”,指挥决策中心大屏上农机管控、自动化作业等田间管理流程一目了然……昆山陆家智慧田园内,耿博健和他的4位“码农”小伙伴,正通过写代码、做实验的方式,悉心照顾着3800亩稻田,用最少的人力实现最大的丰产,提高综合效益200元/亩以上。
很少有人知道,这片科技范儿十足的农业园区,曾经田块零散破碎、田间地头私搭乱建。直到2017年,陆家开始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对闲散废弃的建设用地进行复垦,其后又在区域内实施高标准农田整治,推动小田变大田、闲田变良田,才为如今由会种田到“慧”种田的深刻变革打下基础。
从陆家智慧田园向南驱车不到20分钟,即可到达千灯镇歇马桥村;如果从上海青浦出发,同样也只需要20分钟的车程。这一坐落在沪昆交界的原生态江南水乡古村,不仅保留着水街相依、窄巷深弄的传统风貌,如今更凭借农文旅的融合升级,成为苏浙沪周边地区的“桃源宝地”。
“在家门口每月能挣5000多块,再加上合作社里的分红,日子越过越好了!”60岁的毕桂珍是第一批在文旅业态中就业的村民,这几年,她亲眼见证着歇马桥村的可喜变化。
依托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歇马桥村的土地资源被不断盘活,农文商旅实现一体发展,仅去年一年便接待游客18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7万元;同时,“企业+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开发模式也带动了农民固定资产相应升值,2023年,歇马桥村经济收入达14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5.4万元。
除了歇马桥村,昆山高新区泾河村也有自己的“致富经”。2023年,泾河村实现到账可支配收入4333万元,村民股份分红涨至每人每年1800元。远近闻名的“首富村”里,藏着怎样的致富密码?
在泾河村党委书记费建忠看来,不断拓展富民强村载体建设、提升土地含金量是带动村民走好致富路的关键所在。2000年以来,该村通过土地指标置换异地新建3.25万平方米标准化工业厂房,联合邻近9个村合资共建4.25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开发建设7200平方米的商业用房。“目前,我们还通过老工业园区升级、建立专业物业管理团队、探索资本化运作等,持续拓展强村富民的新渠道。”
在昆山,致富路村村不同,却又村村“相同”。归根到底,无非“因地制宜”四个字。各地立足实际情况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富民增收。昆山以开展强村富民“百村共富”行动为牵引,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强村富民“百村共富”高质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行动方案》等一批创新型政策,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高效实现形式,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昆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贯彻落实好苏州市“1+2”农村改革要求,统筹发挥农村发展集成改革在体制创新、资源整合、共同富裕等方面的优势,完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体系,激活农业农村发展动能。
近年来,昆山依托资源禀赋,持续壮大阳澄湖大闸蟹、柏庐大米、梅山猪三大优势产业;打造益海嘉里(昆山)央厨园区等农业产业载体,推动农业名企、名品、名牌加速聚集;成立江苏省首家“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开展国家级高素质农民培育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向乡村聚集;深化大院大所产学研合作,带动农业实现高质高效创收……截至2023年底,昆山市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126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11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8∶1。
如今的昆山,不只是“百强县之首”,还是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第一批创建县市。富民增收的美好画卷,正在这片活力迸发的土地上加速展开。
把“蛋糕”分好——多管齐下,丰厚民生保障新内涵
在做优民生保障这件事儿上,“先行者”昆山从不怕“有问题”。相反,哪个领域的问题越多,就代表着哪个领域的保障会被昆山补得越发牢固。
这其中一个经典案例就是昆山的“医保”。新世纪初,随着昆山城镇化进程加快,失地农民不断增多,昆山一边想办法发展产业解决农民就业,另一边则敏锐地注意到,农民们失去土地后,未来长期的生活保障是个“大问题”。
不等问题暴露,昆山就先百姓需求一步,推动制度设计走在前。2003年,出台无固定单位就业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次年3月,率先实施全面医疗保险制度,让数十万农民可以和城里人一样“刷卡看病”,在全国首开先河;2008年,通过征地费转一点、财政贴一点、个人出一点,逐步实现农村养老、医疗保险与城镇职工保险缴费和补偿标准并轨。
此后十多年间,昆山医保制度不断优化,目前已基本建立起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补充医疗保险“四位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截至2023年底,昆山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00.6万人,位列苏州大市第一;合计支付70.12万人次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达2.04亿元。
制度上的“问题”少了,着眼于服务体系建设、配套设施升级等更广泛的执行层面,“闲不住”的昆山人又开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怎么才能让百姓在家门口就看上病?昆山建成由2家“三甲”医院、9家乡镇医院、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构成的卫生体系。如何让百姓就医更加便捷?昆山积极推进“互联网+医保”服务模式,完成医保信息系统独立化改造,打造“先诊疗后付费”新型在线就医模式,目前已在昆山15家医院正式上线运行,率先实现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
今年8月22日,台胞林先生在昆山宗仁卿纪念医院成功完成第一笔刷医保码结算,标志着苏州大市港澳台人员医保就医正式进入“码时代”。覆盖更广泛的新昆山人、业务探索更垂直聚焦、就医体验更加便捷……一笔笔交易的成功实现,是昆山几十年以人为本、做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的一路进阶。
不仅仅是医疗领域,多年来,昆山民生支出一直占财政总支出的八成以上,不断推动“民生七有”向“民生七优”提升,让每一位新老昆山人都成为幸福的昆山人,让第一故乡、第二故乡都成为圆梦的创业之乡。这其中,昆山做了哪些探索?
——就业保障更充分。以推动共同富裕为导向,昆山做深做实就业帮扶“暖阳计划”,实施“2+6+X”产业技术技能人才“育林计划”,高标准打造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零工市场及驿站。今年上半年,昆山新增就业6.24万人,企业用工备案数近115万,就业促进工作连续6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教育体系更完备。作为首批江苏教育现代化先行区实践基地,昆山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积极落实《新教育实验昆山教育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倡议》,加速构建契合时代要求、顺应教育规律、彰显昆山特色、具有竞争实力的高质量现代教育体系。当前,昆山各类学校增至325所,在校学生增至40.2万人。
——“一老一小”更有所得。当前,昆山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1家,实现区镇全覆盖;建成普惠性托育机构23家,全市拥有各类托育服务机构150余家,托位数超9100个。去年5月,《昆山市“一老一小”整体服务提升方案》出台,推动养老托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病有良医、劳有厚得、学有优教、老有颐养、幼有善育……正是昆山不断以问题为导向将民生保障走深走细,才能让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在昆山愈发可见可感,让300多万新老昆山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也愈发走实走心。
让“蛋糕”更美味——文体惠民,打造精神富裕新高地
今年9月,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如约而至。“戏曲的盛会 百姓的节日”这一延续了六届的盛典主题,又一次唤醒了很多昆山老戏迷的回忆。
2018年,首届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展演期间,60岁的昆山市民葛步洪搀扶94岁母亲吴秀英看戏的照片,火遍了昆山人的朋友圈。那年昆山打造的“孝亲观演”活动,让“我陪父母去看戏”成了昆山秋冬最温暖的风景线。
让老百姓转角见戏、推门听曲,深耕六届,“百姓的节日”含金量不断上升。今年,一系列惠民演出走进昆山昆城广场、周庄古镇、江南·昆曲小剧场等公共空间,推动戏曲艺术直达基层,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好戏。
9月7日,75岁的昆山村民顾介生走进戏曲百戏博物馆,和乡亲们一起欣赏了今年“百戏”首场惠民演出,“听说有免费的大戏看,今天村里有不少人都来了,这是我第一次在家门口看秦腔表演,过瘾!”
展现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图景,文化无疑是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标识。六届百戏盛典的持续升级,深刻映衬着昆山推进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建设工作的一体两面。
一面是持续擦亮“昆曲”“顾炎武”文化金名片。高水准办好百戏盛典、中国昆剧艺术节、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顾炎武日”等系列品牌活动,倾力打造“群众的节日、文化的盛会”;另一面则是聚焦群众文化需求,在供给侧持续发力,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持续开展公共文化配送和全民艺术提升行动,2023年全年开展文化活动4200场次、体育赛事2000场次。
除了做优文化“软实力”,推动“硬件”设施提档升级同样是昆山实现“精神富裕”的关键一环。当前,昆山深入实施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建成戏曲百戏博物馆、陆放版画艺术馆等公共文化新地标;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建设,构建“市—镇(区)—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场馆网络,24小时图书馆、江南·昆曲小剧场等新型文化空间和民生实事项目不断落地,助力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硬件设施的优化带动了百姓观念的变化。“10分钟文体生活圈”的打造在昆山掀起了一阵“全民健身热”,昆山拥有体育场地数量5293个,平均每步行15分钟,就会遇到一座或大或小的运动场地。徒步大会、骑行大会、马拉松赛等多种便民、利民、惠民体育活动不断在百姓身边涌现,“以健身促健康”的理念日渐成为昆山市民的新共识。
随着活动出圈、载体完善、观念升级,昆山城乡、地域、代际间的文体资源不平衡现象逐渐弥合,在此基础上,昆山更进一步,让“精神富有”成为“共同富裕”最亮底色。
向“云端”构筑文化新高地!依托元宇宙产业的靠前布局,昆山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去年5月,昆山在全国首批开展艺术“云剧场”试点展演,内容涵盖昆剧、话剧、歌剧、舞剧、交响音乐会等。对此,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昆山的率先试点,不仅满足了老百姓多场景、多样态、多终端的文化需求,也为舞台艺术作品数字化引领基层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探索了有益经验。”
从“富口袋”到“富脑袋”,昆山“上下求索”的步伐仍在继续。正如实现共同富裕并非一蹴而就,打造共同富裕的县域示范也并非要找出一个标准答案,百姓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才是昆山对共富“最优解”的最佳诠释。
-
相关、相似的资讯
- 江苏出台六项措施部署三秋机械化生产工作2024/10/10
- 江苏提升新能源发电消纳和调配能力2024/10/10
- 江苏船舶出口规模持续全国居首2024/10/10
- 我省8个集体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24/10/10
- 耕海图强,托举蓝色经济新空间2024/10/10
- 热门关注
-
-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1840年...
- 江苏绘就建设高水平知识产权强省蓝图来源:中国江苏网“我省正处于从知识产权大省向强省跨越的攻坚期、落实强省建设总...
- “两聚一高”新风景 江苏代表团对外开放团组会议吸引中外媒体图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江苏省代表团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举行。新华报...
- 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常态化右图全国政协委员唐川平在驻地将废旧报纸塞进废纸爱心屋。他认为垃圾分类看似简单...
- 10余省份省部级官员密集调整,有这几个特征中新网北京4月3日电(记者阚枫)3月以来,省部级干部人事调整密集,按照公开报道,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