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住关键发展人形机器人
发布时间:2025-01-13 07:54:55,阅读次数:47
更多
- 人形机器人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之一,正在进入发展上升期,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 人形机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本质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机电技术的深度融合,属于人工智能在具身智能(EAI)方向的应用落地,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2月份,全国人形机器人存量企业为2474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051家。 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2023年8月份印发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明确提出,开展人形机器人运动、操作、交互、智能能力分级分类与性能评估等系统评测标准预研;开展机电系统、人机交互、数据隐私等安全标准预研;面向工业、家庭服务、公共服务、特种作业等场景,开展人形机器人应用标准预研。同年10月份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强调,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培育2家至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个至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各地纷纷出台相应举措,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例如,北京市政府近年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要着眼世界前沿技术和未来战略需求,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开展整机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攻关及工程化应用,推动机器人技术从“仿人”向“类人”演进,并努力降低产品成本,加速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又如,江苏省提出,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发展,典型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争创国家级产业发展集聚区。 在产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例如,具身智能的底层技术与世界领先水平还有差距,产品硬件成本、端到端大模型部署成本也亟待降低。此外,标准体系不完善、行业规范不健全、场景应用不广泛等问题也迫切需要解决。接下来,应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稳妥施策。 一方面,提升关键技术。通用人形机器人是产业发展高阶目标,通用人工智能(AGI)机器人大模型、通用机器人本体是关键技术屏障。“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体系是主要发力方向。头部企业要集中资源,重点突破核心算法和基础框架、底层芯片和操作系统。关注支持数字孪生、空间智能等技术领域的新进展。上下游企业应聚焦主业,重点突破直线型/旋转型电驱动关节、高功率密度空心杯电机、多维传感器、灵巧手等部组件,持续提升质量、降低成本。相关单位要发挥专长,重点突破类脑感知与认知、人体动力学特征、高能量密度电池续航等基础理论,并在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等领域不断推陈出新。聚焦3C、汽车等制造业重点领域,提升人形机器人工具操作与任务执行能力,打造人形机器人示范产线和工厂,在典型制造场景实现深度应用。加快人形机器人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 另一方面,优化产业生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发挥首发经济牵引作用,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深度融合。构建人形机器人高实时、高可靠、高智能的专用操作系统,推动与通用大模型等技术深度融合,提供安全、稳定、易用的系统平台。开发面向各类场景的应用软件,完善人形机器人应用开发平台和工具包,构建丰富的软件赋能应用生态。借鉴我国在自动驾驶汽车、自主无人机领域积累的深度融合优势,支持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深化央地协同、政企协作,编制完善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团体标准,支撑柔性化、定制化生产制造。(马小强)
-
相关、相似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