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五金制品行业协会
知识产权保护POIPRS会员登录JOIN US联系协会CONTACT
当前位置:首页>
>政策法规

关于贯彻落实《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13-05-22 00:00:00,阅读次数:800 更多
(2013年5月15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苏南规划》),推动苏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为全省和全国现代化建设起到探索、示范、引领作用,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抓住历史机遇,全力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建设
  (一)充分认识重大意义。规划建设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是国家着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江苏“两个率先”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经过全省特别是苏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长期艰苦奋斗,苏南正在形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初步形态,有条件、有责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先行探索和提供示范。《苏南规划》的实施,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重点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江苏经济的“升级版”,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率先基本实现区域现代化;有利于积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顺利实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全省上下特别是苏南地区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放在转型发展新阶段中来谋划,放在“两个率先”新进程中来考量,放在“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中来定位,切实增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抓住用好这个“创”出来的历史机遇,真抓实干,锐意创新,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开辟“两个率先”新境界,创造科学发展新辉煌,谱写“中国梦”的江苏篇章。
  (二)准确把握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全面落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先行先试、高端引领、示范带动、统筹兼顾,与时俱进丰富“两个率先”目标内涵,深入实施“八项工程”,着力推进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把苏南建设成为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苏南实际、体现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为全省“两个率先”和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道路、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三)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约2万美元)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万元,达到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现代化,建成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科学发展方式基本建立,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安定,社会更加繁荣和谐,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优美,民主法治制度更加完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约3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万元,城镇化率达到75%,建成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成为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民主法治的现代化地区。
  二、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思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处理好“腾笼”与“换鸟”的关系,着力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显著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全球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
  (四)建设自主创新先导区。积极争取设立苏南自主创新先导区或示范区,努力优化区域创新布局,以高新区为重点建设自主创新核心区。加快建设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等5个国家级创新城市,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加快南京仙林科技城和麒麟生态科技城、无锡科技新城、常州华罗庚科技产业园、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和中新生态科技城、镇江长山科教城建设。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培育发展一批高端人才集聚、创新引领驱动的领军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镇江航空产业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常州科教城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无锡山水科教城海外引进人才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中国(南京)无线谷建设,加快建设江苏(溧阳)中关村科技产业园、无锡中关村科技园太湖分园和复旦大学(扬中)国家大学科技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开展电子信息芯片、高性能战略材料、重大装备成套及自动化、生物系统合成、高端平板显示、能源转化与储备、三维打印等技术攻关。加快建设苏南人才特区,坚持培养、引进、激励多措并举,载体、项目服务联动配套,实施国家“外专千人计划”和省“外专百人”计划,办好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千人计划”太湖峰会,支持南京建设国家紫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苏州建设国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国家“千人计划”创投中心、无锡建设国家“千人计划”技术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和亚太经合组织技能开发促进中心,到2020年新增海外留学回国人员3万人、双创人才3000人、千人计划人才1000人、高技能人才170万人。建设区域性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积极发展科技支行、科技信贷业务部、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健全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高新区参与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转让试点。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推进无锡中小企业产权交易中心、南京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深化镇江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加快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和苏州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试验区建设,到2020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件。加强南京微结构、通信技术实验室和中科院苏州纳米器件、干细胞与生物应用材料实验室等重大基础研究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无锡物联网和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常州石墨烯、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清华大学苏州汽车和丹阳高性能合金材料等科研机构研发能力。
  (五)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核心技术攻关和市场开拓,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和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产业,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模式、商业模式和消费模式,积极推进新技术、新产品首购首用、高端装备首台(套)试验和示范项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深入实施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推动服务业规模化、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到2020年生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0%。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物联网应用服务、数字文化、工业设计、环境服务等新型业态,重点打造南京和苏州金融集聚区,加快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南京物联网软件产业基地、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和武进、太仓工业设计园建设,支持南京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镇江建设国家云计算产业发展基地;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做优做强动漫游戏、影视传媒和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省文化产权交易所和南京紫金文化产权交易所,加快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江苏(国家)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常州创意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会展业,打造南京、苏州国际会展品牌。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工业强省行动方案和“万企升级计划”,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坚决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有效化解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矛盾。推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纺织轻工、冶金建材等技术改造升级,促进中心城市周边冶金、石化等重化工业向江苏沿海地区转移,支持苏南与苏北及中西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推动无锡惠山工业转型集聚区和镇江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建设,支持镇江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到2020年农业劳动生产率超过10万元/人。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发展高端科技农业和现代设施农业;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新型合作组织等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推进苏南丘陵山区综合开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养老服务产业;充分发挥无锡和昆山、太仓、相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带动作用,支持常州和句容、丹阳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建设苏南5个省级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县、20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基地、10个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镇和68个现代农业示范村。
  (六)强化产业转型升级载体建设。依托主要交通通道和现有产业基础,构建沿沪宁线、沿江、沿宁杭线三大产业带。沿沪宁线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总部经济和科技研发基地,沿江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沿宁杭线重点发展生态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环境友好型产业基地。推动特殊功能区转型升级,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鼓励符合条件的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整合为综合保税区,支持常州、镇江、江阴、常熟、太仓、吴江、吴中等创建综合保税区,支持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园区。进一步拓展开发区城市配套、专业服务、居住生活等功能,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城区。
  三、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合理分工,让广大城乡居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共同繁荣。
  (七)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建立健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城乡统筹长效机制。以县域空间为整体统筹城乡规划编制,构筑城乡互动产业链,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供气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宽带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劳动就业创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均等,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并轨;在苏州、武进开展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支出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试点。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住房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社会保障、城镇住房,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抵押贷款业务试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稳定住所、稳定职业为基本条件,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等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参加高考的机制,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异地转移接续。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
  (八)打造国际化现代城市群。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做强做大节点城市,加强县城镇和重点镇建设,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支撑、中小城市为依托、小城镇为纽带的城镇发展格局。推动宁镇(扬)地区同城化发展,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合作和公共事务协作管理,推进相邻乡镇共建共享,强化宁镇(扬)在南京都市圈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加快苏锡常都市圈建设,实现与上海的全面互动对接,强化苏锡常产业分工协作和公共服务共享,实现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拓展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塑造城市产业和文化特色,建设现代化功能设施,营造高品质创业宜居环境,引导城市由外延扩张为主向内涵提升为主转变,显著提升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加强城市国际友好合作,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增强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特色风貌。
  (九)高水平推进新城新区建设。有序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推进城市功能和建设模式创新,建设现代化新城区。南京江北新区重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市化,打造产业高端、文化厚重、生态宜居的城市新区。无锡太湖低碳创新示范区重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打造低碳产业引领区、人才创新宜居区。常州西太湖科技城重点发展先进碳材料、科技金融和高端商务服务,成为产城融合创新示范区。苏州太湖滨湖新城重点发展研发创意、金融服务和低碳产业,成为绿色发展示范区。镇江生态新城重点发展医疗养生、技术研发、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生态文明先行区。
  (十)建设江南特色新农村。优化调整镇村布局,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现代社区型、生态自然型、古村保护型等多种模式的新型乡村。实施美好乡村建设行动,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畜禽粪便等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整治村庄河道,实现河网水系畅流,建设生态林网和公共绿地,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打造农田连片、清水环绕、民居错落的江南田园水乡风貌。到2020年实现水质清洁化、垃圾无害化、聚落优美化和主要道路硬质化。以美丽宜居村庄为主体发展乡村绿色旅游,依托周庄、同里、甪直、沙家浜等发展江南水乡旅游,依托苏州明月湾和陆巷、无锡礼社和严家桥、常州雅浦和杨桥等发展乡村观光度假游,依托江阴新桥、华西等发展镇村工业旅游,依托高淳国际慢城、扬中江鲜美食文化、句容和金坛茅山、溧阳和宜兴竹海等打造一批乡村特色旅游品牌。
  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水平
  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常住人口全覆盖,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大力推进人的现代化建设,形成公平正义、安定和谐新局面。
  (十一)健全公共服务六大体系。按照更高标准,推进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实现民生“五有”目标,持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根据我省与教育部共建教育现代化试验区的部署,创建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健全终身教育体系,高水平普及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制度;逐步推行学前、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建设无锡、常州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深化镇江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支持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到2020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制定实施城乡统筹就业规划,完善城乡普惠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大力实施农民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和农民创业服务“四项制度”,全面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衔接机制,提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水平,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扩大应用全国标准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建成“15分钟就业社保服务圈”,开展大病医疗保险试点和苏州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试点,到2020年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8%。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免费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形成“15分钟健康服务圈”;推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全面达到国家标准,优先发展县级医院,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积极发展中医事业;引进海内外资本兴办高端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支持无锡建设国际医疗综合体,深化镇江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到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加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相应给予地方债债券发行额度,实现中等偏下收入城镇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有保障,城镇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有支持,开展常州住房保障体系试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机构,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积极整合农村敬老院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推广南京、常州、苏州“虚拟养老院”模式,支持无锡等地建设社会养老服务基地,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50张以上,城乡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现全覆盖。整体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规模和效益,加快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到全部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和农民集中居住点。
  (十二)加快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居民增收渠道,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两个同步”。建立以一线职工为重点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人工成本预测预警等制度,企业工资增长基准线原则上不低于12%,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鼓励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提高劳动者获取收入能力。农村重点推进农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减少政府收费,实行结构性减税,完善困难群众、重点优抚对象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加强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到2020年中等收入人群比重提高到6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保持在2∶1以内。
  (十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运用信息化、网格化、精细化等现代手段,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着力推进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全面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模式,形成多层次社区服务体系,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普遍开展“一站式”服务,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农村社区2公里管理服务圈。支持南京创建全国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实验基地、苏州工业园区开展中新社会管理合作试点。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扩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范围,健全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推进政府职能转移,完善社会组织评估配套制度,到2020年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达到8.8个。完善推广太仓“政社互动”经验成果,强化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社联动”效应。根据努力使江苏成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的要求,把苏南率先建成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加强和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完善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和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镇江常规性突发事件空中应急救援中心;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监督、保障“三张网”;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实现食品药品生产全程跟踪和产业链全程可追溯。加快诚信苏南建设,建立信用信息归集机制和失信惩戒制度,加强重点领域信用监管,实现市、县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全覆盖。
  (十四)彰显苏南文化风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继续发扬张家港精神和昆山之路、苏州工业园区经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一步丰富苏南地区文化内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精神支柱和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美好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扎实推进书香苏南建设。推进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一批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剧院、数字农家书屋、数字电影广场,实现资源联动共享。推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苏南文化国际影响力。加快苏南五市文化强市建设,支持无锡、常州、苏州、镇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支持有条件地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推进南京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十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区域。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依法规范公共权力和保障公民权益,推动全社会成员的法律信仰,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成为全国法治建设先导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大力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加强网上电子审批,完善市、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体系以及“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等服务机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推动南京鼓楼区、江阴市基层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地方法制建设,做好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修改和废止工作,支持常州、镇江成为较大的市。完善政府重大决策程序,鼓励公众依法参与地方政府立法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深入推进厂务公开,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五、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苏南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建立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新模式,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构建“两型社会”。
  (十六)促进绿色增长低碳发展。全面提高节能降耗水平,统筹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商业、民用领域节能,有效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重点实施年综合能耗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低碳改造,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居住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在昆山开展高水平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试点,推进常州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建设绿色照明示范城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先进高效绿色运输方式,加强商业和民用节能产品推广应用,实行新能源消费配额制度。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至0.45吨标准煤以下,6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实施清洁生产示范工程,滚动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80%以上的国家级开发区和60%以上的省级开发区完成循环化改造。加强污染物减排,制订严于国家要求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严格控制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淘汰单机容量20万千瓦以下纯凝燃煤火电机组,对化工、印染、火电、冶金等行业企业实施提标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实施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建立低碳绿色产品认证制度,推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碳资产、碳基金等新兴业务,研究提出温室气体排放权分配方案,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进镇江碳核算管理平台等载体建设。加快苏州、镇江国家低碳示范城市建设,支持无锡创建国家低碳示范城市。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到1.05吨。加快苏州工业园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无锡、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文明示范园区建设,支持武进等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园区,支持常州、镇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推进南京创建国家生态市。
  (十七)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估,编制苏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城乡用地布局。最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严守耕地红线,开展耕地分类分级保护和有偿保护试点。加大土地整治力度,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稳妥有序开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有序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鼓励合理利用淘汰落后产能及产业转移以后的土地,到2020年单位建设用地产出增加1倍以上。实行取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管理,加快高耗水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推广使用节水新设备和新器具,建成节水型社会。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促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支持常州、苏州、镇江创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倡导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十八)强化环境污染防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环境标准,加大污染综合治理力度,显著改善环境质量。实施碧水工程,全面开展集中式地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整治,加快应急备用水源地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城乡供水管网和城市居民住宅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到2020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新增自来水深度处理能力300万立方米/日。加强太湖治理,坚持应急防控与长效治理并举、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并重,深入落实国家总体方案和省实施方案,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全面整治长江沿岸化工园区,严格限制高污染项目建设,加强入江排污口的治理和监管。全面开展城镇河道综合整治及河流、湖泊等小流域整治工程,实施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治理试点示范工程,实现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收集管网、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全覆盖,到202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Ⅲ类及以上水质河流占区域主要河流的比例超过80%。实施蓝天工程,率先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对细颗粒物(PM2.5)实施协同控制,全面实施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脱硝工程和除尘设施提标改造工程,严格落实城市扬尘控制措施,加大机动车尾气管控力度,加快推进油品升级,到2020年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建立农产品产区污染物优先控制目录,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引导农户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全面开展太湖流域一、二级保护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推进污染场地土壤综合治理与修复。建立地空一体化的环境监控预警体系。
  (十九)保障维护生态安全。依托水系、丘陵山体和湿地,构筑长江生态水廊、西部丘陵水源涵养区与太湖湖荡湿地区“一廊两区”的生态网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严守“生态红线”,到2020年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0%以上。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江河湖防护林体系、绿色通道、绿色家园、城市景观生态林、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和森林抚育改造工程,新增绿化造林面积140万亩,到2020年林木覆盖率达到25%。开展湖泊周边水生生态修复,加大河网生态补水,支持省管湖泊进入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湖泊,确保主要水体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有提升。全面开展生物种质资源调查,实施长江、太湖流域增殖放流。完善省级生态转移支付办法,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苏州金庭、无锡太华等地生态补偿试点。
  六、积极先行先试,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
  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大力培育国际化企业、建设国际化城市、集聚国际化人才,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
  (二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体系,率先建立服务型政府。优化政府管理层级,加快实行大部门制,推进昆山市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和10个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精简审批事项,进一步拓展民间投资渠道,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推进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推行政府购买、特许经营等方式,实行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
  (二十一)开展综合配套改革。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在重点领域和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先行先试,进行各类改革实验试点。尽快编制苏南自主创新先导区或示范区规划纲要和工作推进计划,抓紧制定苏州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方案,争取国家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无锡“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支持常州、镇江开展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实验。抓紧研究制订支持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措施。
  (二十二)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扩大金融、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利用外资,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营销中心。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主营销网络的产品出口,推进苏州国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并逐步扩大到苏南地区。加强南京、苏州国际商务中心建设,支持常州、镇江创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苏南国家服务外包产业带。扩大先进技术、重大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资源、紧缺原材料进口,引进营销渠道和管理经验,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加强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等进口平台建设,支持苏州、镇江等建设进口商品集散中心,重点推进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级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张家港进口商品集采分销中心和进口整车物流园建设。继续发挥苏州工业园区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开放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和中新合作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试验。提升南京禄口、无锡硕放、常州奔牛机场和太仓港等口岸开放功能。推进“大通关”建设,扩大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适用范围。
  (二十三)拓展对外经济发展空间。更加积极地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在境外开展资源开发、技术研发、生产加工、品牌并购和建立营销网络。鼓励生产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联合“走出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加快建设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推进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建设,支持条件成熟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申报国家级合作区。加强境外投资的引导和服务,提高企业境外投资便利化程度,对企业境外投资收益在境外缴纳的税款按规定实行抵免,设立海外产业投资基金。推进国家级中以科技合作中心、中美(无锡)科技创新园、中瑞(士)生态产业园和中新、中丹、中瑞(典)、中芬(兰)等生态科技园区建设。支持无锡、常州、镇江申报全国落实CEPA示范城市,发挥海峡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苏台(港、澳)合作促进周等作用,加快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发展,建设太仓苏台贸易合作平台,进一步扩大南京、无锡两岸金融与科技合作。
  七、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坚持综合提升、适度超前,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二十四)形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畅通、可靠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便捷、高效的综合运输枢纽,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优质的出行服务,为区域发展提供经济、快速的货运与物流服务,构建绿色低碳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全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示范区。积极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探索以地方为主的城际轨道项目筹资和建设模式,基本形成衔接顺畅、功能互补的轨道交通系统,到2020年铁路干线运营里程达到2000公里,城市群城际轨道运营里程达到300公里,城市轨道运营里程达到500公里,建成铁路综合客运枢纽20个。加快航道和港口码头建设,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南京以下全线畅通,积极争取沿江港口享受海港待遇,加快太仓集装箱干线港、南京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基本形成“干支相通、通江达海”的干线航道网络,到2020年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047公里,沿江和内河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到13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1550万标箱。推进机场重点工程建设,提高南京禄口机场国际客货运航线航班密度,增加无锡硕放机场和常州奔牛机场国际和国内客货运航线航班,完善通用机场布局,支持镇江等开展通用航空发展试点,基本形成通用航空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完善公路网,推动过江通道和区域快速干线建设,到2020年高速公路里程超过2300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达到5000公里,提档升级农村公路5000公里。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升镇村公交服务水平,建设中心城市大型综合客运枢纽和城市换乘中心、县城客运站、乡镇公交站点三级换乘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客运一体化体系,到2020年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28%,实现城乡客运全覆盖。
  (二十五)建设现代能源保障体系。以调结构、提能效、保供给为重点,突出发展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大力推广先进的能源生产、转化和利用技术,统筹电源、气源、热源和油源供给,优化电网、气网、热网和油网布局,提高能源供应和利用系统整体能效。加快新能源开发应用,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工程,加强低风速风场、生物质能和抽水蓄能电站等设施建设,支持南京等建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年生产总量达到450万吨标准煤。继续实施“上大压小”燃煤发电项目,适时启动以煤炭储备基地为依托的太仓、镇江煤电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天然气调峰机组和热电联产,推进常州戚墅堰等高效燃机项目建设,积极开展燃煤机组供热改造。推进金坛盐矿储气和原油储备项目。加强区域热网建设,加快跨区域特高压输电工程及跨江输电通道建设,制定可再生能源电网接入规范,支持可再生能源微网建设,适时开展输配电分开试点。开展钢铁、化工、水泥等行业余热余压余气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推进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天然气配套管线和油品输送管网,到2020年天然气、成品油年输送能力分别达到400亿立方米和1000万吨。
  (二十六)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建设高水平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和城乡水利体系,成为全国水利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实施长江干流堤防提升和河道整治工程,强化太湖流域治理,完成骨干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到2020年长江干流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太湖流域防洪标准全面达到50年一遇,区域骨干河道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排涝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城市防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完善引江济太工程体系,推进新沟河、新孟河建设,扩大引江调水能力;更新改造丘陵山区骨干翻水线,改善水源条件。开展农村河网连片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实施丘陵山区水源和水土保持工程,加快农村水利标准化、现代化建设。
  (二十七)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构建“宽带、融合、泛在、智慧、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广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建设苏南智慧城市群,到2020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0%以上,信息基础设施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面推进“宽带苏南”、“无线苏南”工程建设,实现无线局域网服务覆盖主要公共场所。建设新一代互联网数据中心,加快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城乡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地理信息、智能交通、社会治安、市容环境管理、灾害应急处置等智能化数字系统,加快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建设。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开展光纤接入综合改造,支持互动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广电宽带等融合型业务发展,提高农村信息终端普及率。
  八、强化政策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二十八)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苏南现代化建设全局性重大问题的研究决策和组织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承担规划管理、政策研究、统筹推进和考核评估等具体工作。涉及跨区域的重大事项和重大工程,可设立指挥部或工作协调小组。建立绩效评估制度,明确各地各部门的任务分工和时间要求,加大工作目标考核和督查力度。苏南五市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市域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全力推进《苏南规划》的实施。
  (二十九)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政策创新和落实力度,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效应。
  ——自主创新方面。争取创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及时研究制订省级支持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的配套政策措施。对列入《苏南规划》的新建生态科技产业园区,苏南五市各选一个,省财政予以重点支持,2013—2015年每年给予1500万元奖励,并给予地方债债券一定发行额度。
  ——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积极争取将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政策试点扩大到苏南地区,争取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制定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应用和终端消费予以补贴的财政政策。将符合转型升级要求的重点产业项目,优先列入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重大项目计划。进一步发挥好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企业博士集聚计划等对苏南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抓紧研究省级支持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的配套政策措施。
  ——金融发展方面。支持苏南试点设立各类创新型金融机构,积极推动新型要素交易平台建设,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高新技术园区参与“新三板”试点,鼓励开展以服务实体经济为重点的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和业务模式创新。研究制订促进南京、苏州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等金融集聚区建设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超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票据试点、跨国公司外汇资金运营便利化试点,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货物贸易外汇管理便利化措施,推动昆山试行人民币与新台币现汇双向兑换和直接清算。支持地方发展法人金融机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各类交易场所规范发展。
  ——土地利用方面。对列入国家和省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项目和园区用地需求,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苏南的省级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重大项目用地给予重点支持,对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与重大成果产业化项目用地可采用点供方式给予支持。对节约集约用地和高标准厂房建设先进县(市、区)给予用地指标奖励。简化土地整治规划实施项目报批手续,加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支持力度。支持南京开展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土地管理改革创新试点。
  ——环境保护方面。设立产业绿色发展与转型基金、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制定清洁能源使用的财政补贴政策,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制定企业碳汇抵扣碳排放指标政策。
  ——简政放权方面。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参照有关省市做法,能下放苏南市、县的审批事项一律下放,暂不具备下放条件的要简化手续、提高效率。
  (三十)明确职责分工。省委、省政府制定《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十二五”期间推进计划》,明确“十二五”期间(2013—2015)的重点工作任务。苏南五市要结合自身实际,抓紧制订具体实施计划,细化落实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省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抓紧编制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对外开放、城乡建设、社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相关实施方案。要切实加强规划、项目、政策的衔接落实,抓紧修订完善专项规划和地方规划,加快推进重大平台建设、重点项目实施、重要改革事项等各项工作。
  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围绕本实施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确保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如期建成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切实为基层、企业、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完善政策措施,重大问题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热门关注
总访问量:1613855今日访问量:32昨日访问量:277